2014金融改革:市场化与破垄断之路[2014年02月07日] |
|
核心提示:金融改革已经进入了资金价格市场化、调整失衡金融结构、打破垄断普惠金融的攻坚阶段。在过去的2013年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有望在接下来的2014年继续破冰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路“走走停停”的金融改革,再次被市场寄予了厚望。 2014年1月22日下午,以习近平为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并且分设6个专项小组,其中之一便是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组,这显示出隶属于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有顶层设计。在此之前,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其中已明确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并陆续出台了相关改革措施。 如今,金融改革已经进入了资金价格市场化、调整失衡金融结构、打破垄断普惠金融的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保险资金市场化运作改革等、民营银行的放开、影子银行的规范等,在过去的2013年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有望在接下来的2014年继续破冰前行。 资金价格市场化 进一步市场化成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核心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进一步上升到“决定性作用”,而利率和汇率是最重要的资金价格,业内人士预计,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可能性较大。 就利率市场化而言,从最开始的取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再到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虽然目前只剩下存款利率全面放开的“临门一脚”,但仍有一系列配套体系需要完善,央行的思路也逐渐清晰。 在周小川对金融改革的解读中,提出了三步走的方针:首先,在资产端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推出贷款基础利率,在负债端推出同业存单,扩大负债市场化定价范围;其次,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提高央行调控与传导能力;最后才是全面完成利率市场化。 目前,《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存款保险制度这些配套政策也已在制定中,利率市场化进度有可能超出预期。 汇率市场化包括了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资本管制的逐步放开等内容。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已有相当幅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最终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产生的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不久前在会议上公开上表示,“未来要让市场说话、让资本说话,如果商业银行最后资不抵债,就会退出”,“银监会正在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 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允许银行破产已成为金融学术圈的共识,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在我国,国家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人,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老百姓对银行有天然信任感的原因所在。但是,这并不代表金融机构就不存在经营危机或经营风险,也不意味着银行存款万无一失。 当前,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传导机制不够畅通,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不完善,特别是存款利率下限仍没有放开。一旦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使得金融机构失去过度保护,我国银行业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少数商业银行因此或将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金融风险的上升势必要求建立相配套的金融保障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到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最终都是为了引导金融行业进入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提高资金配置的市场化和使用效率,从而使整个金融市场健康、蓬勃的发展。 在资金价格市场化中,保险资金市场化也走在了改革的前列。监管机构2012年以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政策,将保险资管的投资范围进行大幅度拓宽、投资比例不断上调,使得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上投资限制最少、市场化最为彻底的金融机构。 进入2014年以来,保监会继续力推资金新政,不断地冲破银、证、信、保的边界,保险资金抢夺泛资管时代“主角”的决心日益凸显,而这也是监管机构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的响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徐高林表示,保监会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放开了对投资渠道的限制,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增强市场主体自主权、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的要求。 总体来看,保监会对于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简政放权、抓大放小,采取了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大类比例管理,取消一些具体投资品种的比例限制,由保险公司根据自身投资能力和风控能力自主投资,放活保险资金,使得“泛资管时代”的资金市场化竞争更加激烈。 文章来自:同花顺网站 |
|
|